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在許多的內政議題上,也能看出專業被踐踏,如:青年低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構性問題,然而柯文哲卻是以「教出來的學生沒有那個價值」、「哪個系畢業生平均起薪太低,就代表那個系要縮編」等話語草草帶過,其近日更說出台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(Middle income trap),胡亂使用錯誤的觀念去解釋現況跟專有名詞。
我們很難去預測災難的規模,因為颶風的數量不是重點,關鍵在於颶風沒有登陸,以及一旦登陸後,強度多大,又維持多久。例如二○○五年襲擊美國紐奧良(New Orleans)的卡崔娜颶風(Hurricane Katrina)造成超過1,800人死亡,超過1,500億美元損失。
ENSO的狀況也與大西洋上颶風的位置和分布有關,是否受到氣候變遷影響,也相當有爭議。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八年的聖嬰現象為有史以來最強烈,造成美國南部、非洲東部、印度北部、巴西東北部及澳洲的乾旱。(3)氣候變暖表示空氣能夠吸收更多的水蒸氣,季風就會挾帶更多濕氣。全世界有五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季風帶,帶來了滋潤的雨水。氣候模式顯示,豪大雨的降雨量比例增加了,而且還會持續下去,每年的變異也會增加,這會增加洪水事件的頻率和規模。
在極度乾燥的情況下,印尼的森林火災一發不可收拾。證據明確顯示,過去40年來,在北大西洋、南印度洋和太平洋,颶風的數量及強度都增加了,這是因為颶風的數量及強度與海面溫度直接相關。辯護律師主張李男當初是自首,請求法官量刑時酌減刑度。
23歲的李男去年(2022年)11月清晨涉嫌酒駕肇事,在忠孝西路隧道發生車禍,1名28歲王姓男子遭撞後重傷不治,李男被起訴,成為台北地院首件國民法官參審案教育程度有碩士1位、學士5位、專科2位、高中2位。根據司法院本週的最新統計,目前全台已累計41件國民法官案,除這幾天正在新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的季婦殺夫案外,另有6件已經排審: 台北地院7月24至28日審理酒駕致死案 基隆地院7月31日至8月3日審理酒駕致死案 新北地方法院在8月15日至22日審理母殺子案 金門地院8月21至23日審理酒駕致死案 桃園地院8月28日至9月1日選任並審理家暴殺人案 新北地院9月12日至14日審理的酒駕致死案 延伸閱讀 國民法官新制上路,誰可以當?哪些案件適用? 勞工被選為「國民法官」該如何請假?會影響全勤獎金嗎?7個QA一次看懂 不想擔任可以拒絕嗎?快速認識「國民法官法」會為你帶來哪些影響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選出6位國民法官 台北地方法院說明,此案候選國民法官應到104名,實到62名(其中3名遲到而不得參與選任),經審、檢、辯三方依規定,對遵期到庭之59名候選國民法官進行全體詢問、分組詢問、個別詢問、附理由及不附理由不選任程序後,今日下午5時30分許,自到庭且未受不選任裁定之候選國民法官35名中隨機抽選6位國民法官、4位備位國民法官。
新北地方法院本週稍早也進行了國民法官案件的選任程序,從今年5月隨機抽選150名候選國民法官,後來約三分之一,有57名候選國民法官到庭,其中抽出20多人,最後經檢、辯、院三方詢問後,選出10人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23歲的李男去年(2022年)11月清晨涉嫌酒駕肇事,在忠孝西路隧道發生車禍,1名28歲王姓男子遭撞後重傷不治,李男被起訴,成為台北地院首件國民法官參審案。李男聲請交保,也失敗,因此李男從出院被羈押至今。職業包括設計業1位、電信業1位、公務員1位、退休1位、資訊業1位、貿易業3位、金融業1位、法務人員1位。台北地方法院今(19)日進行選任程序,日前已經抽出200位素人,並通知120人寄送通知單。
(表明不具資格或有正當理由拒絕參與者,可不到庭) 第四關國民法官產生: 負責該案件的檢察官、被告辯護人會對候選國民法官進行詢問,一方可以聲請排除4名不適任的候選人,如候選人有正當理由拒絕,可在此時向法院提出,剩下的民眾將選出6位國民法官與一定數量的備位國民法官。第二關複選名冊: 法院成立審核小組,排除「不符法定資格」,製成「備選國民法官複選名冊」,並通知名冊內的民眾。酒駕男飆車撞死人,聲請「不讓國民法官審」,理由是媒體報導已污染心證 酒駕男撞死人拒讓國民法官審遭駁回,台北地院:媒體廣為報導不足以作為拒絕理由 此案的爭點,經過前面幾次的準備程序庭之後,檢辯雙方對於李男雖然坦承犯行,但是否合乎「自首」要件,有不同解讀,而這將會與李男的量刑有關。年齡分佈為31至40歲1位、41至50歲5位、51至60歲1位、61至70歲3位。
檢方今年3月8日起訴李男涉犯酒駕肇事致人於死罪嫌,《國民法官法》今年(2023年)元旦起施行國民法官參與刑事審判新制,李男移審成為北院首件國民法官參審個案,他的辯護律師曾經聲請改用一般職業法官審理程序,理由是媒體相關報導可能已經污染國民法官的心證,不過法院將其駁回。檢方著重於排除害怕判有罪的素人,辯護律師則是想篩除可能不依卷證做判斷的潛在對象,雙方經協商後拍板問卷內容,在今日進行選任。
檢察官聲請傳喚當時負責到現場處理車禍,以及製作筆錄的台北市警局中正一分局林姓、張姓、鄭姓員警到時候出庭作證。第三關候選國民法官: 法院受理案件後,會從複選名冊中選取一定數量的「候選國民法官」,並通知參與選任程序。
5月16日時,當時台北地方法院先以電腦從轄區內造冊的6400位素人中,抽出200位候選者預定選任6位國民法官與4位備位國民法官,將和3位職業法官共同審理,法官並諭知先對前100人寄出「到庭意願調查問卷」,視回復狀況再決定是否通知其餘100人。和新北地方法院相比,台北地方法院到庭人數比例較高,約有一半62人到庭,不過其中有24人因不符合規定,沒有進入最後的抽籤名單當中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今日下午有62位到庭,抽選出35人,最後選出6位國民法官,將在下週開始審理此案。內容包括詢問國民法官候選人平常的媒體閱聽習慣、價值觀、開放心態、是否會對於判有罪有壓力等。辯護律師主張李男當初是自首,請求法官量刑時酌減刑度
面對配合的廠商,他們會想要「先問全盤了解對方的背景,以及所有可採用的選項後,再來做整體的決策」。如果幸運的話,他們會意識到你希望獲得明確答覆,進而給你確切的「要」或「不要」。
對我們台灣人來說,日本客戶講話像隔了一層紗似的,讓我們感覺不夠直接明瞭,所以,通常不會在一次談話中就能得到夠滿意的答案,也因為如此,有些台灣廠商不願意做日本市場,因為要花費的時間成本遠比做歐美市場多得多。若運氣不好(其實大部分的狀況是如此),他們會說「需要時間考慮」,考慮的時間可長可短,一周到一個月以上都有可能。
例如我同事遇到的狀況,就是發了很多次電子郵件,不斷詢問客戶的最終意願,但一直要不到確切的答覆。如果日本客戶透露願意深入了解你並分享未來事業計畫,別輕易當作客套話將對方放手,你的大好機會或許來敲門了。
若能用日文溝通,就不以英文為主要媒介 我同事會說簡易的英文,與一家日本客戶談合約,全程用英文透過信件溝通,但過程很辛苦,因為同事用台式英文與日本客戶的日式英文溝通,中間容易產生誤會。我馬上提醒他期限只剩一周,時間不多了,他說:「我不能保證來得及,因為這是我們公司必走的流程。但每次合作時,我方都以最完善的態度服務他的需求。又或者台灣人說local king,日本人不會想到吳宗憲。
某天他寫信向我公司提出視訊會面(Web面談)的需求,他說:「我想與貴司談談我公司的事業發展構想。最後,我居中幫他們協調,日本客戶認為我同事沒看懂他的英文信,訊息傳達的效率不好。
」 當下我給他的回覆是一同以一周為目標,若實在來不及,再由我方提出解決方案(解套)來客製化配合他的需求。第一年接觸他時,他的回應很冷淡,當時僅是零星合作,而且都是由我主動提案,他有興趣才會回信接受合作,否則會已讀不回。
不久發生了有趣的現象,日本客戶開始跳過我同事直接向我聯繫。結果造成對方被問得一頭霧水,心想:「日本人問那麼多到底要幹嘛?到底是有沒有意願?」 這位日本客戶對我說,他是代表社長,把所有對我公司的疑惑全部問一遍,收集完我所有的答覆後,他再透過內部會議彙報給社長和其他主管來定奪。
我自己的習慣是,聽完日本客戶的發言,我會再透過問句請他們確認最終意願。一句話,代表日本人想與你做長久夥伴 多年來,其中有一位日本廠商令我印象深刻。日本人做生意的規矩和台灣真的很不一樣,他們表達方式很曖昧。若沒有全盤了解貴公司的背景以及我們將面臨的狀況,我們是不會下決策的。
文:你的英日語自學導師 譯難忘 經營日本客群是一個要放長線的長期戰,三年、五年甚至十年起跳的關係培養都是常態。幸好他知道我方的急迫性,最終趕上了期限。
直到第九年左右,他開始想找台灣以及歐美廠商,正巧我公司能居中牽線,因此他的反應變得很熱絡。所以我衷心建議,尋找日文專才來開拓日本市場,否則透過英文打開日本市場的困難度相對較高。
讀到這裡,大家應該能了解日本企業的做事風格與背後的原因,這也是為何有台灣廠商認為日本企業行事較保守。例如,日本人常無意間在句尾加上「是吧」?「可能吧」?「會吧」?「或許吧」?等等語尾詞,或是講了一段話之後,又突然說「但是呢」來個轉折,對台灣人來說,聽到最後,反而不知日本人到底是要或不要。
顶: 258踩: 4845
评论专区